澳大九月交電視終期報告

研究法律市場版權技術觀衆收視習慣

澳大九月交電視終期報告 電視服務還有一籮筐問題待解決,政府常以澳大的“電視服務終期報告”作擋箭牌拒答,社會所知甚少,憂心忡忡。澳大電視服務研究小組項目副研究員林玉鳳透露,終期報告主要研究未來電視服務的法律、市場制度、版權、技術、觀衆收視習慣五大問題,內容複雜,預計可如期九月提交。她指出,政府解決了四十九個基本頻道的版權及收發問題,但居民能否順利接收全部頻道受多個因素影響,理論上現時接收的頻道不會增加或減少。 促多元接收訊號 政府多番強調並鼓勵居民多元接收電視訊號,林玉鳳解釋,多元接收的三個方向分別為:一、大廈公共天線或未來的三網融合,即現時公天負責維修服務的基本頻道接收;二、居民用電視機內置天線或自行架設儀器接收;三、開放專營權後的有線收費模式。三種方式都各有技術、法律及制度問題待解決。 她表示,並非所有大廈皆有“魚骨”及衛星接受器,故十多年來衍生了公天以過街天線“駁訊號”的情況。然而過街天線涉及安全及城市景觀問題,且沒有法律依據,有取締必要。未來地下化的電視、電訊、互聯網三網融合為發展趨勢,惜鋪設光纖需時,在未覆蓋全澳的情況下,過渡期少不了。同時,並非每家每戶皆有裝光纖的經濟條件,若單靠三網融合一招,或會造成居民因經濟條件不同,令接受資訊有極大差異,產生“資訊鴻溝”。因此終期報告研究其他電視服務發展方向,冀居民能以免費或較低廉的價錢便可自行收看基本、開放的頻道,尤其是本地電視台。 政府表明零改變 林玉鳳稱,自行接收涉及技術問題。澳門發射塔及發射點不足,部分住戶單靠電視機的內置天線能收看的頻道寥寥無幾。報告正研究如何加強發射站訊號,令居民僅靠電視機便可看電視,近乎免費收看最基本的頻道。除以上問題外,澳門欠缺規管無線及有線電視的法律,他日幾家有線營運商之間的市場制度亦屬空白,還有版權、觀衆收視習慣等複雜問題亦是報告研究內容。 有線專營合約、有線與公天合作協議本月廿一日同告結束,政府表明會零改變過渡,現四十九條基本頻度不變,但居民是否可看足?林玉鳳稱未必,看足與否受多方因素左右,因頻道當中有數碼、模擬之分,若居民的電視機仍是舊款模擬制式,即使政府保證了四十九個台的版權及收發問題,用戶都不能看到數碼台。另外,居民所屬大廈的地理位置、接收儀器的接收能力等都有影響。若交接工作順利,理論上市民現時能接收的頻道不會增加或減少。 按電信局一月十日更新的頻道名單顯示,不少頻道同時出現在數碼頻道及模擬頻道之中,例如澳視澳門、澳視葡文、高清翡翠台、ATV本港台等,撇除重複者,實際頻度得四十一條。

質疑政府干預電視市場運作

議員關注全資公司公帑應用 議員施家倫關注政府耗資一千萬成立全資公司負責居民接收基本頻道的支援工作,會“睇實盤數”。同時質疑從有線與公天簽署的短期合作協議,到現時為期兩年的短期方案,政府除把技術問題“攬上身”外,是否有必要性?正式方案何時才能出台? 施家倫指出,從有線與公天的合作協議,再到現時政府成立全資公司取代有線原有角色,只是“換湯不換藥”,不延用原有過渡方案,重新制訂新方案的必要性何在?認為政府不能“又做裁判,又做球員”,亦質疑將來全資公司與公天公司、有線電視的關係?如何發揮政府應有的監督角色?他不相信本月廿二日能完全順利交接成功,若將來接收訊號出現問題,政府便要負上責任,是在自找麻煩。強調政府不應利用公帑干預電視市場運作。 他指出,去年八月簽署公天與有線合作協議時,政府向有線支付三百八十萬的一次性費用,另每月付九十八萬維修費,現時每年以一千萬營運全資公司,賬面上看似乎“慳咗”,但他會“睇實盤數”,監督公帑去向。